很多事情,我们很容易兴冲冲开了头,而等过了兴奋期,会觉得自己做事收效甚微,于是我们就进入停滞期,那需要怎么办呢?
在《零度日报》读到Tony Robbins讲到人在遇到停滞期的选择,可以分为3种:
1. 浅尝者(the dabbler),喜欢新事物,充满激情地尝试,但很快的,碰到了停滞期,他们的努力看不到回报,于是他们无聊并放弃,跳到下一个项目。多年以后,一事无成。
2. 蛮干者(the stresser),他们无惧困难,没有废话,就是干。他们总是疯狂工作。当碰到停滞期时(每个人都会遇到),他们的策略是加倍工作,没有策略地使蛮力,直至伤到自己。
3. 掌控者(the mastery),他们每天都会练习基本功,永远不会感到无聊。他们关注完善自己,提升技艺。当他们遇到停滞期时,他们会继续寻找能使他们进入下一个层次的答案。没有那么紧迫,但有一种耐心,比如说,如果我必须后退半步才能前进10步,我将眼都不眨一下就去做。

初看,可能会给你一种误解,掌控者跟蛮干者类似,其实,他们的区别,在于「觉知」,允许自己停滞。在没有找到进入下一个层次的答案之前,该干嘛干嘛,累了就休息,接受停滞的状态,耐心寻找新的机会走下去。
耐心,对掌控者也很重要,长期做一件事,而不是简单的尝试,外人如果不是真切体验到其中的价值,根本无法理解每天做基本功的行为。看起来艰辛,对当事人可能并不辛苦。
长期主义,值得尊敬。但换个角度,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疑它?一旦长期,是不是就不允许自己停下来呢?有时我们是不是刻板地把它设定为一种「成功」的定义。